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纽约这几周 | 第一期:一点趣事、一个假期和一些生活

2017-05-31 赵丹喵 赵丹赵丹喵

从以前写文章,如果涉及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多半是综合一段时间的思考总结,然后定向举例,有事说事。


真的按照线性顺序,像写日记一样写写“我最近都干嘛了”,好像只有几个月前的那一篇《我在纽约这半年》。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乏善可陈,除了工作就是健身,人际关系简单的可怜,没有抓马和狗血,虽然自己享受生活乐在其中,但别人看来大概平淡无奇吧。


意料之外的是,略带感慨的记录下自己在纽约半年的生活之后,居然感动了许多人。在知乎和微信后台都收到许多留言,跟我说这篇文章给他们带来的鼓励。跟别人分享自己生活中美好或艰辛的一面,本来就是十分有趣的事,能顺便给读文章的人带来正面的影响,也算是功德一件。


所以想了想,如果没有感兴趣的深度话题让我写长文的话,不如开一个这样轻松一点的栏目,讲一讲我的日常,从工作到生活,也当是记录下自己这个阶段的人生经历。


既然标题定为在“这几周”,我尽量2-3周或月更,也希望你们看的喜欢。: )


工作

先来讲一件趣事好了。


作为团队建设活动,我们这一层楼的律师每年会举办一个叫做"NCAA Tournament Challenge"的活动,大概就是每年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期间,每个人通过ESPN这个体育网站,提交自己对比赛结果的预测,然后全楼律师来比比谁预测的最准。


猜的最好的人能拿一个“神预测”奖杯,场场猜错的人会拿一个以嘲讽为目的的臭奖杯。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不看任何球类运动的,单纯培养不起兴趣。一开始收到这个邮件,我甚至都没有意识到NCAA是什么,只看到了Tournament这个词,以为是我们这层要搞体育比赛,那我这健身狂魔必须报名啊,当时忙的要死,随手就回复说我参加。


等到NCAA开打时,预测表发来了,让每个报名参加挑战的人开始填。我一打开就啥样了——这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徽标是怎么回事?这写没听说过的队名又是什么鬼?仔细看了两眼,才发现无知的我报名参加了什么……

(提交预测表单的界面)

等到NCAA比完了,有一天我们层组织这个活动的律师忽然来敲我的门,跟我说:“恭喜啊!!你拿了这个预测比赛的第一名,实在是太厉害了,我们这两天就给你发奖杯。”


我愣了一下,忽然开始哈哈哈哈哈哈哈的狂笑。


然后我跟他解释,我不看橄榄球(对我到那时还以为这是预测橄榄球的),所以在填表的时候发现上面有一个“电脑预测”的选项,就直接选择让电脑根据数据和概率来给我自动填好了……整个过程花了两秒钟。


对方睁大眼睛听我说完,然后也开始跟我一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说:“You guys suck.”


他说:“Yeah we apparently are not good at this. Congratulations anyway.”


然后他就一脸丧气又不可置信的走掉了,没多久这个故事就传遍了我们层。怎么说呢,我也是无路可走的下下策,总不能真的自己胡乱蒙一圈拿个丢人的臭奖杯吧,谁让这群自诩爱看篮球的美国人预测水平这么辣鸡呢……


*    *    *

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我生日那天加班做的项目被表扬了。


4月25号那天我本来也没计划什么,但还是期待着晚上能空出来,起码可以去当天晚上的给少数族裔准备的、正巧赶在我生日那天的晚宴。结果下午四点接到紧急任务,本来就从早忙到晚的我只能继续马不停蹄的工作。晚上八点揉揉眼睛,打车回家准备继续加班,在路上忽然觉得满腹委屈,悲从中来,一边看着车窗外的瓢泼大雨一边哭着发了一次推送。


回家后,男票早就到了,提前在网上订好的生日蛋糕也送来了。给爸妈打了个视频电话,男票在身边,一起唱了生日歌,吹了一次蜡烛就算过生日了。爸妈看我哭的抽抽噎噎,简直哭笑不得,只能安慰我说“哎呀都工作了都是大姑娘了,坚强一点嘛”。


蛋糕当晚饭,吃过后默默擦掉眼泪继续开始工作,凌晨一点觉得必须收工了,毕竟第二天还要去法院宣誓,正式成为纽约州律师,总得保证睡眠才行。


那天的工作收尾后,竟然意料之外的被合伙人在邮件上抄送了整个团队,表扬我做的文件起了大作用。项目上的中级律师私底下偷偷邮件告诉我,这基本是史无前例的表扬了。


那天的任务是一个我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领域,是关于Dodd-Frank法案下一个非常复杂的监管细则,客户的业务对我来说也是全新的类型,需要审阅的文件写的极其抽象、复杂的交叉引用、每句话都能出现几个从来没见过的金融术语。而合伙人需要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work product",极其模棱两可,没有任何先例和套路可供借鉴


这个任务一听到我就开始皱眉,一边读文件一边冥思苦想要怎么把合伙人需要知道的信息展现出来,用什么样的形式,搭怎样的架构和逻辑顺序


涉及客户机密,实在不能说的更多。但最后我算是学的很快,摸清了这个领域的法律规则和术语后,想出来了一种既直观又全面的方式来写文件,排好版后送到打印部门让他们按照我的要求装订成册,加好标签,最后拿在手里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果然自己用心去做的东西,仔细揣摩过对需要文件的人来说,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最方便有用,是真的会有回报的


事后我想了想,其实律师这份职业,本质上是“信息传递者”的角色。我们通过了多年的学习和训练,能够熟练而快速的理解这个领域的法律和监管要求,再通过跟客户沟通和合作,进行“事实”到“法律”的双向信息传递。


  • 法律到事实 -> 法律的要求是什么?如何帮助客户理解复杂专业的法律条文?在专业领域比如银行、保险业的监管上,如何让客户进行公司内部的合规建设?

  • 事实到法律 -> 监管机构/法院想看到什么样的信息?如何把客户的业务领域、合规建设等信息综合出来,用法律专业人士习惯的方式和结构展现给同样是业内的监管机构/法院看?


所以,我觉得我这种喜欢系统化自己的思考,再通过写文章的方式来组织思路和逻辑,再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展现给读者看的习惯,对职业发展也是有帮助呢。


在冥思苦想怎么样把一个艰深复杂的概念和理论,用朴实和有趣的语言写给你们看的时候,也在无形之中帮助了我把同样复杂的专业知识讲给客户、或把客户纷繁复杂的业务细节总结好讲给合伙人听。总这个角度看,我喜欢写写东西也不算是完全的不务正业,无私奉献呢。


*    *    *

就像刚刚上面写过的,在生日那天马不停蹄加班到凌晨一点的第二天,我就去法院宣誓,正式成为纽约州律师了。

(宣誓结束在法院门口拍的照片,从此正式成为Danyang Zhao, esq.)


相比起大部分美国同学和同事,我成为律师这条路可以说是快了很多,一点时间都没浪费。本科毕业直接出国读JD,一年后转学去了最好的法学院,顺利找到工作,入职的时候也才22岁。每次想到这里,更加觉得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认真工作,不负年轻时思维活跃、想要积极努力的好时光。


然而在宣誓的时候,我更感慨的还是跟我站在一起的男票。


虽然我从上大学到成为律师才花了七年,但其中一大半的时间都是跟男票在一起。大学的时候我们是同班同学,因为一起准备LSAT而熟了起来,又因为经常一起模考而巩固了革命友谊。申请的时候我事事赶早,研究好一切,他搭了不少顺风车。他比我早十几天去的美国,到了哥大的第一天就给我视频电话看他的宿舍。


我法学院第一年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在一起,为了缩短华盛顿特区和纽约七个小时的距离,我申请转学,想着能去哥大就好,结果进了耶鲁,两个小时的火车距离刚刚好。从此又一起找工作,一起在纽约暑期实习,一起考bar,一起毕业旅行,一起同时在纽约大律所做新人律师轮着被虐,俩人一个比一个忙,在深夜加班时一人一杯咖啡埋头苦干,趁着假期和周末一起逃离纽约出去滑雪。


宣誓的时候,过去的很多年,一天天一幕幕在我眼前闪回。给我们主持宣誓的法官在台上说,这是你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我希望你们能想起一路上支持自己的人,转身给他们鼓鼓掌


一同宣誓的其他律师,都是转过身对着观众席上的父母家人亲朋好友鼓掌,男票站在我身边一起宣誓,我们俩转头相视一笑,认识七年,相恋三年,一切都是这么默契。我懂他,他也懂我。知根知底,彼此心意相通,在正式成为执业律师的这一刻,更觉得心下激荡,感恩这一切。


*    *    *

最近几周工作上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事情,是我接的一个pro bono死刑项目。


pro bono的拉丁文全程是"pro bono publico",英文直译是“for the public good”,在法律行业的意思就是不要钱免费为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客户提供法律服务


几乎每个纽约的大律所手头都会有一些这样的项目,基本以诉讼为主,也算是在赚钱之余做点回馈社会的事情。即使会因为占用律师的工作时间而减少律所的营业收入,合伙人们也非常鼓励所里的律师参加公益项目,所花的时间直接记在律所的帐上。


我大概几个月以前加入了这个死刑项目,我们律所已经代理了这个案子二十多年,是项目的顶层合伙人90年代还在所里做实习生的时候接的第一个案子。客户在1983年被判了死刑,却一直坚称自己无辜,我们律所90年代开始代理他,前后通过种种上诉途径,帮他躲过了多次死刑执行。

(纽约时报对我们案子的报道)

因为案情特殊,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非常典型,相关的新闻报道很多,我就不多写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索。


上了这个项目,作为公司法律师的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很多基层诉讼的实务——撰写州法院的起诉书,查法条、咨询当地律师搞清楚基层法院的起诉和送达规则,在死刑即将执行的时刻准备紧急冻结令,在团队会议上跟同事讨论我们的诉讼策略和方针,也是学到了很多自己专业领域外的东西,获益匪浅。


然而这个案子的结局却很悲伤,二十多年过去,经过一次次上诉,客户多次在我们的帮助下躲过了死刑执行,却没躲过这最后一次。


5月25号是州法院最新一次决定的执行日期,我们四月中旬接到通知,就开始再一次准备各种上诉,多线并进。可惜案情进展缓慢,很多上诉直到死刑执行的前几天,甚至当天才最终收到结果。我们在行刑当天一路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要求紧急暂停执行,在执行前的几个小时拿到了一个托马斯大法官签署的冻结令


提心吊胆的几个小时,合伙人却告诉我们别抱太大希望。很有可能只是我们事情紧急,最高法院有一位大法官需要多点时间来写异议意见。


25号晚上七点执行,五点拿到冻结令,等到晚上十点最高法院的判决才下来。驳回上诉,死刑继续执行,索托玛娅写了一份两页纸的异议意见,然而大局已定。那一晚我们队伍里所有人都在等,等到凌晨,在现场目送的合伙人发来消息,执行已经完毕,客户咽了最后一口气。


第一次接死刑案子,却生生目睹了一条生命的离去。我心里堵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把脸埋在枕头里,很快就湿漉漉一片。

(当天晚上伤心欲绝的我发的朋友圈)


*    *    *

工作上有这么多事情,自然也免不了日复一日的超长待机时间。我四月五月都是每周计费将近60个小时,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好在我是个压力越大越顽强的大弹簧,工作越疲惫越能激发我无穷的斗志。不断要求自己事事有着落,靠谱而细致,却也别忘了生活。


律所五月中旬开始新来一批暑期实习生,我终于不再是律所里资历最浅的律师了,而自己所在的几个项目需要人帮忙,也在合伙人的授意下开始带着实习生做项目。记得曾经有一个合伙人跟我说——她知道我这一年很辛苦,接触到各种各样从未上手过的项目,大家都在期待我飞速成长,但是当我第一次跟实习生合作时,就会恍然发现,这大半年我成长了多少,居然比实习生懂得要多那么多!


我当时听了哈哈大笑,表示不信——直到第一次带实习生的时候,一本正经的给大家讲项目的背景、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审阅修改的要点。队伍上的小朋友们一脸严肃的拿着笔记本飞速的记着笔记,我却忽然有种油然而生的骄傲感。


原来摆脱了职场菜鸟的感觉是这么的美好。


这么一想,更加要努力工作了呢。


这几周在布置我的小窝上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随着天气转暖,终于把我的大阳台收拾出来了,还邀请过两拨客人来喝酒吃肉。

准备好了户外地毯、沙发、装饰抱枕、和挂在栏杆上装饰的灯,加上房东本来留在阳台的铁质桌椅和躺椅,空间又大,天气温暖、气候舒畅的时候,简直是一个好友谈天聚会喝酒打牌的绝佳场所。


周中的时候,我自己也会抱着书往阳台的椅子上一趟,吹吹风晒晒太阳,困了就盖条毯子睡一觉,无比惬意。

我的两个猫一见到阳台就跟疯了一样,开始表演“阳台滚地猫”,像狗狗见到草坪一样满地打滚蹭来蹭去,还肆无忌惮的跳到栏杆外面走来走去,吓得我心惊胆战。两只小东西倒是若无其事,眯着眼睛晒太阳,舔舔毛伸个懒腰简直不要太开心。


春天刚到,准备开始启用阳台的时候,我还在亚马逊上订了一个室外烧烤炉,准备在阳台上直接烧烤。可惜的是这个烧烤炉火不是很大,烧烤时加热的速度和强度都不够,虽然能烤熟,但食物的口感差了很多,加热过程中汁液流失,最后吃起来总有种蒸煮的感觉。

(男票在组装烧烤炉,毛衣跟着凑热闹)

(男票第一次用新买烧烤炉烤肉)

不过烧烤炉不好用并不影响我宴请朋友的热情——反正还可以在房间做好了拿出来吃嘛!男票最近一年开始苦练厨艺,很快就有了好几个拿手菜,用sous vide做出来的牛排又嫩又香,百吃不厌。

(第一次在阳台请人来吃饭)


天气变暖,除了可以去阳台上玩之外,更开心的事情就是家里的钢管变得更好跳了!


跳钢管舞需要一定的摩擦力,理想的状况是皮肤和钢管有一定的黏性,这就是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一定要求,冬天太干燥的情况下,我通常要热很久的身才能把钢管加热到一个比较适合练动作的状态。夏天则轻松很多。

经常去上完钢管舞课,回家就可以直接继续练习新学的动作,进展神速。

可惜纽约四五月的天气依然是阴雨连绵,晴朗和煦的春风往往只刮几天,小裙子和凉鞋换上又脱下,叹着气加件外套出门拿起雨伞。


已经快六月了,纽约不可以一直都是夏天吗?


健身

之前立下flag说我打算参加明年四月的全美钢管舞大赛,倒也一直没含糊,平时训练时对自己的要求高了很多,动作的流畅度和细节的完善也一直在提高,没事就在冥思苦想自己的编舞和配乐,选择什么样的动作组合。


这样踏踏实实的练下来,基本功倒是扎实了不少,一些以前觉得很有挑战性的动作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细节上也更加标准。

前不久美国memorial day跟国内端午赶在一起放了端午小长假,我趁机飞去波多黎各潜水,在沙滩上躺尸晒太阳,顺手做了个标准的徒手倒立(handstand)。

从一开始练习靠墙倒立,到沙滩上肩轴头三角倒立和只靠小臂的forearm handstand,到现在终于能找到那种腰腹臀同时发力的空心身体的感觉,在沙滩上做出一个发力标准的徒手倒立,中间过了一年半,我身体的肌肉水平、平衡与爆发力也逐渐增长。


回头看看非常有成就感,也不禁感慨练成任何技能都不在一朝一夕。倒立是一个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同时作用的过程——既需要绝对的力量,也需要不断练习对发力点和平衡点的熟悉,到最后形成肌肉记忆,随时随地来一个都能记住身体在空中叮嘱的感觉。


运动真好玩儿,喜欢跟自己身体较劲,看着自己不断进步的感觉。


    *    *    *

除了继续坚持练钢管舞以外,这几周终于买了长草很久的class pass。一个月花个几十刀,就可以在纽约上5-10节种类各异的健身课,而且产品的app做的很好,使用方便,几乎全天任何一个时间段都能在我周围五英里以内的地方找到几十种课可以选。


这种产品就特别适合我这种:1)喜欢尝试新的运动方式和健身课程,2)有空的时间不固定,往往要提前半个小时确定预约的上班族。买了class pass才一两周,我已经把最开始订的一个月五次课用完了,心甘情愿又加钱买了三节课。


这几周我试了好几种不同的健身课:


  • 蹦床弹跳(trampolean)

去之前以为很简单,“不就是在小蹦床上跳啊跳”,能有什么难的?结果45分钟下来喘成狗。这家别处心裁的健身课以蹦床为基础,设计出了很多运动强度很大的动作。比如说一边跳一边举哑铃,从地面起跳冲到蹦床上再弹回来等等,虽然累但是特别有趣,每一次在蹦床上跳起都有短暂失重的感觉,一边流汗一边爽到升天。


  • 动感单车

动感单车课除了大名鼎鼎的灵魂单车soul cycle,纽约更是有遍地都是五花八门有着各种特色的单车课。有的音乐好,有的教练比较有激情,有的自行车比较智能可以检测心率计算每一个人的综合分数,有的则是单车教室整体的布置和灯光特别有氛围,让人能非常投入到音乐里埋头狂踩。


单车课选择丰富,于是我也总爱尝试新风格。有一次误打误撞去了一家摇滚乐为主题的单车教室,那天正好是一节主题课,叫"metal monday"。去之前我还特地问了下,这是节单车课吧?前台说是是是,只是有主题音乐,我就欢天喜地的去了。

结果音乐一响,我才发现——这尼玛是节重金属摇滚风格的动感单车课啊!而且不仅有音乐,大屏幕上还放着血淋淋的摇滚乐MV,鼓点震耳欲聋,主唱手沙哑又癫狂的唱腔让我眼前直发晕。听歌只听小清新的我,就这样毫无准备地忽然被扔到一个音效满分,震的耳膜生疼的动感单车教室。隔壁的美国人都摇头晃脑骑的很疯狂,我却分分钟都在出戏。


然而我每天的健身时间是这么宝贵,我愣是咬着牙忍着发疼的耳朵骑完了整节课。


这大概是我这辈子听摇滚乐最久的一次了。

当然动感单车课也不全是雷区,比如说这家aqua cyclying,在游泳池里面骑自行车,配合一些以自行车为基点的浮力动作,水里面阻力极大,卖力骑一节课下来累的要命,又觉得异常新奇。


  • 重点部位力量训练

我去的这家叫liftonic,是一家以自重训练为主的力量训练团体课。教室不大,只提供了bench,各种重量的哑铃,和毛巾。课程都是按照专项部位来分,比如说手臂课、腰腹课、和臀腿课。虽然器材有限,但是教练设计出来的各种动作却极其丰富,而且动作水平极高,一节课下来效果非常好。


第一次发现这一家,是我前一天刚练过钢管舞,想着练一下臀腿,就在class pass上搜索力量训练课。我滑了一个冬天的雪,下肢肌肉特别发达,一般臀腿训练都不温不火没有感觉,结果这节课练下来,直接三天走不了路……


*    *    *

周末往往有时间跳出健身房,走远一点去纽约近郊爬个山。


四月初去了大名鼎鼎的“断脖子山”(breakneck),攀登难度十级,手脚并用,灰头土脸,几乎觉得直上直下,恨不得上两个石头就躺下来歇一歇。

(被称为"crazy deep hike"的断脖子山)

累归累,爬到山顶只觉得天地之大,豪情万丈,似乎这世上再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断脖子山归来后一直想再爬一次山,上上个周末去了距离纽约开车一个半小时的norvin green state park。

这个公园的徒步线路难度都不大,而且彼此交叉串联,可以随意排列组合,短到三英里快速往返,长到从北到南七英里爬个痛快,选择多样,基本任何程度的体能都能找到归宿。山上风景独好,可以远远看到曼哈顿的天际线。唯一头疼的地方就是虫子比较多,一天下来觉得至少见到几百条毛毛虫,生生治好了我看到软体动物就浑身发抖的臭毛病。

*    *    *

自从两个月前第一次尝试攀岩后,为了给自己培养更多的乐趣和爱好,又抽空去了两次。而且试了一下纽约的其他两家岩馆——the cliff和brooklyn boulder的另外一家分店。

攀岩刺激有趣,但可惜的是总觉得我攀岩的技能增长有限,到目前也只是5.9到5.10之间的水平,似乎前进的目标只有增长力量(或降体重),而找不到任何提升技巧的途径。我不禁冥思苦想——难道攀岩就是纯粹力量为导向,技巧靠边的运动?这可大大打击了我的运动热情,有纽约会攀岩的小伙伴也欢迎后台私信我传道授业,我请吃饭。: D


“生活”


上次写《我在纽约这半年》的时候表示,我要多多体验纽约的文化生活,不能每天就是健身房律所家三点一线。


这几周忙的要死,但还是绞尽脑汁的给自己找了点有趣的事。


两个星期前去听了音乐会你们都知道了,还发了个小裙子的照片,居然有人说我胖了。好吧最近健身追求力量增长,饮食就没太控制,的确贴了几斤脂肪。嘻嘻嘻。

那一场是在卡内基大厅听的Murray Perehia的钢琴独奏,曲目有巴赫的法国组曲、莫扎特的A小调回旋曲,和贝多芬的32号奏鸣曲等等。去听之前每天在工作的时候戴着耳机循环法国组曲,觉得第六号真的是太好听了——对称而优雅,一个和弦都没有,却充满了立体感,轻盈又不失高贵,让我简直一边审文件一边幻想自己穿着宫廷礼服翩翩起舞,自己high到不行。

然而听了现场后,印象最深的还是贝多芬的32号奏鸣曲。Perahia大叔台风稳健,但难免激情不足,法国组曲弹的一丝不苟,庄严正经,似乎连头都不带动一下的。等到了32号奏鸣曲,Perahia终于开始发威,三个主音和弦弹的清楚有力,被慢悠悠的小调磨了一个晚上的心情,也终于迎来了一首让人汗毛直竖的奏鸣曲。


其实在Perahia之前,我还试图去听Fima在纽约的独奏会,兴冲冲的买好了票,因为买的早还抢到了靠前的座位。周四的时候,我还特地带了晚上音乐会要穿的裙子和高跟鞋,带了补妆需要的化妆品,甚至通知了项目上的队友晚上帮我cover。


结果,下午的时候受到邮件说Fima身体抱恙,只能临时取消晚上的演出。我心情低落了好久,想着反正假也请了,就直接跟男票去看了一场上映很久的音乐剧Chicago。

虽然一个本来是要欣赏钢琴的夜晚变成了去看监狱女犯人争风吃醋的音乐剧,但我还是笑嘻嘻的觉得不虚此行。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意外,既然都没坐在办公室里,自然是出来做什么都是开心的

*    *    *

后来的一个周末,感谢小伙伴的大力推荐,还免费拿票去看了一场《The Glass Menagerie》,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经典名作,讲一个三口单亲家庭的纠葛和挣扎。我倒觉得格调上有点像美国版《雷雨》,以小见大,角色不多,但是情感爆发激烈,作为话剧带给人的震撼极大。

拉上男票去看,他却只打哈欠,表示还不如看音乐剧。实在受不了话剧里面无病呻吟,一点小事也要演的漫长而激烈的样子。我回家看了下剧评,居然也是批评居多,怪不得票卖的不好,直接送票演出。


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倒是真的很喜欢。

*    *    *

除了看看剧,还趁着这几周纽约难得的一次好天气去了趟布鲁克林植物园。

那天最开心的是,好久没拿相机出去拍照的我,居然还没荒废摄影这门手艺,捕捉到几个纽约城市的瞬间,都让我回家后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过马路时随手拍的景色,却发现在落日余晖下的布鲁克林大桥和世贸大厦是那么美)

↑(布鲁克林的街道,我本来是站在马路对面拍樱花树,过路的三个路人却不约而同的停下来看着我,还冲我挥手微笑,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张有点荒诞却又温馨的照片)

↑(在马路中央反反复复跑了好几次才找到感觉,成功记录下我眼中的景色——这样远处城市的天际线,路边有序停满了车,绿树掩映下一栋栋的小房子,是我最喜欢的纽约的角落)

*    *    *

前面讲到,我在美国memorial day的三天假期,抽空去了趟波多黎各。正好赶上国内的端午节,于是配合着国内的亲朋好友参加了小长假摄影大赛。

跟我一起出去旅行的是我的钢管舞搭档小ko,我俩今年跳钢管舞的时候认识,熟了之后发现两人都喜欢潜水,于是一拍即合,决定memorial day说走就走,三天假期去波多黎各潜个几瓶。

周五的时候一个电话会打到最后一刻,我吓得以为会赶不上飞机,抓起行李就飞奔,一路上都在回邮件,直到上了飞机还看了几个不需要网络的文件,计费了两个小时。等到波多黎各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点,我早就头痛欲裂,倒头就睡。


直到第二天起来,看着窗外港口停泊的游艇,明晃晃的阳光和大海,才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我居然从乱糟糟高楼大厦压抑混乱的纽约,到了明朗开阔的加勒比海!

三天假期自然是一点儿都没浪费。我们潜水、拍照、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入夜了去划皮划艇看荧光海湾,漫天的繁星和水里的荧光交相辉映,小艇划过红树林,幽静肃然的夜里是潮湿的热带气息。返程的时候,好心的导游小哥看我们划的太累,允许我们躺在皮划艇上,他一根绳子在前面悠悠划着带我们回去。


于是漫天星辰一闪一闪,小艇如天地一沙鸥在海上一晃一晃,我们躺平了上身看星星,伸手拨拨水看看粼粼的荧光,哼着小曲,周围有同行游客的低语,树枝划过水面的声音,觉得仿佛不在人间。


假期太美,又太短,回到冰冷潮湿的纽约,更加怀念阳光灿烂温暖明媚的加勒比海。

不过人生还长,只要认真生活,前路总有更多的美好在等待。每一次旅行,一次运动,一点点生活中美好的小事,都让我觉得——更好的还在前面,人生不就是惊喜和平淡交错才更加有趣吗?


认真工作,努力生活。总觉得未来有无限的期待和可能,浪迹天涯和挣钱养家本来就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活在当下,自然是觉得看什么都顺眼啦。



写日常会有人看吗?

欢迎投喂我下次更新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